话语政治的分析框架及其意义

被引:20
作者
唐青叶 [1 ,2 ]
机构
[1]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2]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话语政治; 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意识形态; 权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本文强调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要素,并基于一定的政治话语语料,构建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媒体政治话语分析框架。其意义在于通过对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多维分析,透视话语的建构和社会实践功能,从而揭示话语选择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动因,为认识和解构西方媒体政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形象提供某些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J].
胡范铸 ;
薛笙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6) :35-40
[2]   2009年度《语言与政治期刊》述评 [J].
杨敏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33 (05) :91-95
[3]   话语、权力及其操纵——《话语与权力》评述 [J].
毛浩然 ;
徐赳赳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32 (05) :91-95
[4]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语言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孙吉胜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9, 26 (01) :70-84
[5]   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种层次关系 [J].
JR马丁 ;
王振华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5) :73-81
[6]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
朱永生 .
外语学刊, 2007, (05) :82-86
[7]   从外交语言看语用含糊 [J].
魏在江 .
外语学刊, 2006, (02) :45-51
[8]  
话语权[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张国庆, 2011
[9]  
创造性介入[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逸舟, 2011
[10]  
帝国的话语政治[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刘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