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稻分蘖角度突变体tac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6
作者
方立魁
桑贤春
杨正林
凌英华
王楠
何光华
机构
[1]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突变体; 基因定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水稻散生突变体tac2是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材料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所得。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期株型松散,分蘖角度较野生型显著增大,株高明显降低。外源赤霉素处理可以使该突变体株高恢复,但分蘖角度不受影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RM3320与RM20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9.2和16.7 cM。
引用
收藏
页码:315 / 3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植物赤霉素矮化突变体研究进展 [J].
王月华 ;
韩烈保 ;
曾会明 ;
尹淑霞 ;
秦利军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08) :22-27
[2]   水稻向地性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和定位分析 [J].
张红宇 ;
杨芳 ;
李云 ;
徐培洲 ;
汪旭东 ;
吴先军 .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02) :142-146
[3]   水稻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和主效基因的遗传分析 [J].
余传元 ;
刘裕强 ;
江玲 ;
王春明 ;
翟虎渠 ;
万建民 .
遗传学报, 2005, (09) :948-954
[4]   水稻分蘖最大角度的QTL分析 [J].
沈圣泉 ;
庄杰云 ;
包劲松 ;
郑康乐 ;
夏英武 ;
舒庆尧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 (01) :16-20
[5]   水稻PCR扩增模板的快速制备 [J].
桑贤春 ;
何光华 ;
张毅 ;
杨正林 ;
裴炎 .
遗传, 2003, (06) :705-707
[6]   水稻散生突变体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 [J].
李培金 ;
曾大力 ;
刘新仿 ;
徐聃 ;
谷岱 ;
李家洋 ;
钱前 .
科学通报, 2003, (21) :2271-2274
[7]   水稻分蘖角度的QTLs分析 [J].
钱前 ;
何平 ;
滕胜 ;
曾大力 ;
朱立煌 .
遗传学报, 2001, (01) :29-32
[8]   RFLP facilitated analysis of tiller and leaf angle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Li, ZK ;
Paterson, AH ;
Pinson, SRM ;
Stansel, JW .
EUPHYTICA, 1999, 109 (02) :79-84
[9]  
Lazy gene (la) responsible for both an agravitropism of seedlings and lazy habit of tiller growth in rice (Oryza sativa L.).[J].Kiyomi Abe;Hideyuki Takahashi;Hiroshi Suge.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1996, 4
[10]   Development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Panaud, O ;
Chen, X ;
McCouch, SR .
MOLECULAR AND GENERAL GENETICS, 1996, 252 (05) :59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