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论略附视频

被引:4
作者
马英杰 [1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民族关系; “和”文化; 中国化; 凝聚力;
D O 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3.03.017
中图分类号
D633 [民族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030402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再次重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的"蓝图",表明该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较强的实践特性。和睦相处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再发展,是各民族以平等、宽容、尊重为前提的交流交往要求。和衷共济属于行动理论范畴,表征了团结、共生的民族特征,蕴含建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互助、合作、共享的国家理念。"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从三个层面实现了中华"和"文化在民族理论上的应用,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拓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8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2]  
民国政党史[M]. 中华书局 , 谢彬, 2007
[3]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吴仕民主编, 2006
[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郑召利著, 2002
[5]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佟德富著, 1997
[6]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汉)许慎,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