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被引:16
作者:
司彬
[1
,2
]
姚小华
[1
]
任华东
[1
]
李生
[1
]
何丙辉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亚热带林木培育重点开放性实验室
[2]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喀斯特植被;
自然演替;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黔中;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08.05.002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引用
收藏
页码:669 / 67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