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被引:95
作者
邓云华 [1 ]
石毓智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2]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结构意义; 语言共性; 认知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4 [语法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基于对汉语的研究经验,讨论构式语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进步与局限。作者认为,构式语法印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语法和语义关系的基本原则,其分析具有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的直观性,不同使用频率的结构得到了同样的重视,对人类语言的一些语法共性做了成功的解释;其研究对象明确而具体,也符合儿童语言的习得过程。其理论将共时语法系统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可以成功地解释词汇语法化的诱因。构式语法的局限性在于:对构式概念的不合理扩大掩盖了两类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差异,从而也造成句子分析的繁琐;它尚未解决语法结构的多义性问题,无法解释一个构式的结构意义形成的原因,适用的结构类型也很有限。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30+400 +40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2]   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J].
石毓智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02) :83-89+161
[3]   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 [J].
徐盛桓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3, (02) :8-16
[4]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J].
张伯江 .
中国语文, 1999, (03) :175-184
[5]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 [J].
Goldberg, AE ;
Jackendoff, R .
LANGUAGE, 2004, 80 (03) :532-568
[6]  
石毓智著.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7]  
石毓智,李讷著.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张玉金著.甲骨文语法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
[9]  
向熹编著.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