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能力的分析

被引:8
作者
郭正刚
吴秉礼
王锁民
程国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家冻土重点实验室
[2] 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3]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家冻土重点实验室 兰州
[5] 兰州
关键词
残存林分; 人工恢复群落; 天然次生群落; 白龙江上游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对残存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天然次生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的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在人工恢复植被的过程中,营造于海拔3000m以上的人工云杉 Piceaasperata 幼林生长不良,没有成林地分布,而营造于海拔2700~3000m带的人工云杉幼林生长发育良好,并且已成林地的林分结构符合理想同龄林林分结构的分布规律,能够定向培育成森林资源;残存天然林分的更新表现为草类云杉林天然更新良好,残存箭竹云杉林、杜鹃岷江冷杉林 Abiesfaxoniana 和箭竹岷江冷杉林的天然更新不良;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群落生长良好,更新及时,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根据影响林分生长的主要因子 海拔、土壤厚度、坡度、坡向 和林分的实际恢复能力,将该地区划分为3个森林植被恢复类型区,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537 / 5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于贵瑞 ;
谢高地 ;
王秋凤 ;
牛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2) :216-220
[2]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条件的研究 [J].
徐振邦 ;
代力民 ;
陈吉泉 ;
王战 ;
戴洪才 ;
李昕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13-1420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灌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J].
程积民 ;
万惠娥 ;
杜锋 .
林业科学, 2001, (04) :50-57
[4]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J].
喻理飞 ;
朱守谦 ;
叶镜中 ;
魏鲁明 ;
陈正仁 .
林业科学, 2000, (06) :12-19
[5]   怎样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J].
山仑 .
林业科学, 2000, (05) :2-4
[6]   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J].
李文华 .
林业科学, 2000, (05) :10-11
[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 [J].
肖寒 ;
欧阳志云 ;
赵景柱 ;
王效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4) :481-484
[8]   乌鲁木齐河源区高寒冰缘植被的生态特征研究 [J].
安黎哲 ;
刘艳红 ;
冯国宁 ;
冯虎元 ;
陈拓 ;
程国栋 .
西北植物学报, 2000, (01) :98-105
[9]   甘肃草本植物区系的一条分界线 [J].
王一峰 ;
廉永善 ;
陈学林 .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06) :194-197
[10]   灰色系统理论在林分蓄积量预测中的应用 [J].
郭正刚 ;
吴秉礼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2) :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