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能力的分析
被引:8
作者:
郭正刚
吴秉礼
王锁民
程国栋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家冻土重点实验室
[2] 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3]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家冻土重点实验室 兰州
[5] 兰州
来源:
关键词:
残存林分;
人工恢复群落;
天然次生群落;
白龙江上游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对残存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天然次生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的生长状况调查,分析了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在人工恢复植被的过程中,营造于海拔3000m以上的人工云杉 Piceaasperata 幼林生长不良,没有成林地分布,而营造于海拔2700~3000m带的人工云杉幼林生长发育良好,并且已成林地的林分结构符合理想同龄林林分结构的分布规律,能够定向培育成森林资源;残存天然林分的更新表现为草类云杉林天然更新良好,残存箭竹云杉林、杜鹃岷江冷杉林 Abiesfaxoniana 和箭竹岷江冷杉林的天然更新不良;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群落生长良好,更新及时,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根据影响林分生长的主要因子 海拔、土壤厚度、坡度、坡向 和林分的实际恢复能力,将该地区划分为3个森林植被恢复类型区,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537 / 54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