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中生代软流圈底辟体的脉动式上涌

被引:13
作者
邵济安 [1 ]
陈福坤 [2 ]
路凤香 [3 ]
周新华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辽西; 中生代火山岩; 同位素年龄; εNd(t); 软流圈底辟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岩石学-地球化学数据揭示了辽西中生代火山岩组分存在的3个特征:(1)Mg#值和Cr、Ni含量比较高;(2)多数火山岩源自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富集的岩石圈地幔;(3)相当部分火山岩的εNd(t)值偏高.对辽西及其邻区中生代(230~65Ma)火山岩年代学的研究发现:火山活动具有平均间隔20~30Ma的周期性,火山岩活动的峰期为230Ma、190Ma、160Ma、130~120Ma、110~100Ma、80Ma.同时火山岩εNd(t)值在时间上显示了类似的周期性波动.在空间上,中、新生代火山岩有呈环状分布的趋势,从中心向外逐渐变新.根据上述特点,提出辽西晚中生代的火山岩活动可能与软流圈底辟体脉动式上涌有关,研究区被岩石圈断裂围限的特定构造背景为软流圈底辟体的上涌提供了天然通道.
引用
收藏
页码:807 / 8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1]  
Hong-Fu Zhang,Min Sun,Xin-Hua Zhou,Mei-Fu Zhou,Wei-Ming Fan,Jian-Ping Zheng.Secular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evidence from Mesozoic basalts and high-Mg andesites[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3(22)
[22]  
路凤香,吴其反等著.中国东部典型地区下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层圈相互作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23]  
王五力等著.土城子阶、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及其地层古生物、构造-火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
[24]  
陈义贤等著.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25]  
刘若新主编.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