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页岩和页岩微观孔隙差异及其储集机理

被引:10
作者
曹涛涛 [1 ,2 ]
宋之光 [3 ]
罗厚勇 [2 ]
刘光祥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容量; 储集机理; 成熟度; 油页岩; 页岩; 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运用氮气吸附、压汞、扫描电镜和甲烷吸附实验研究煤、油页岩和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煤、油页岩和页岩的储集机理。结果表明:1煤、油页岩和页岩的孔隙大小及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与成熟度、黏土矿物孔隙和有机质流体产生的矿物溶蚀孔等有关;2低成熟干酪根微观孔隙不发育,含有少量微孔和相对多的中孔;高过成熟干酪根发育有大量的微孔及少量中孔,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远高于低成熟干酪根,是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重要贡献者;3煤、油页岩和页岩甲烷吸附容量与其比表面积大小不匹配,具有较低比表面积的煤其甲烷吸附容量最高,煤的这种超量赋存可能是以"填充"甚至是以"固溶态"方式存在;油页岩的甲烷吸附容量中可能包含一定量的沥青溶解气;高过成熟页岩甲烷吸附容量明显高于低成熟页岩甲烷吸附容量。
引用
收藏
页码:2208 / 22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典型盆地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物质及古气候分析 [J].
王平丽 ;
李增学 ;
吕大炜 ;
王真奉 ;
刘海燕 ;
王东东 ;
冯婷婷 .
中国煤炭地质, 2013, 25 (12) :8-11
[2]   高压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分析页岩孔隙结构 [J].
杨峰 ;
宁正福 ;
孔德涛 ;
刘慧卿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 (03) :450-455
[3]   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孔裂隙及渗透性特征 [J].
汪吉林 ;
刘桂建 ;
王维忠 ;
张善进 ;
袁雷雷 .
煤炭学报, 2013, 38 (05) :772-777
[4]   页岩气与煤层气吸附特征对比实验研究 [J].
赵金 ;
张遂安 ;
曹立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 (01) :176-181
[5]   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 [J].
吴林钢 ;
李秀生 ;
郭小波 ;
罗权生 ;
刘晓健 ;
陈旋 ;
姜振学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 (03) :38-43+53
[6]   中梁山矿区煤的孔隙特征及其对吸附性的影响 [J].
胡广青 ;
姜波 ;
吴胡 .
中国煤炭地质, 2011, 23 (05) :8-12
[7]   煤层气与页岩气聚集主控因素对比 [J].
姜文利 ;
赵素平 ;
张金川 ;
叶欣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 (06) :1057-1060
[8]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张雪芬 ;
陆现彩 ;
张林晔 ;
刘庆 .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6) :597-604
[9]   四川盆地页岩气与煤层气勘探前景分析 [J].
黄籍中 .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02) :116-120
[10]   甲烷水合物在煤层中存在的可能性 [J].
李祥春 ;
何学秋 ;
聂百胜 .
天然气工业, 2008, (03) :130-13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