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54
作者
金铭路 [1 ,2 ]
杨春刚 [3 ]
余腾琼 [4 ]
郭桂珍 [3 ]
汤翠凤 [4 ]
张俊国 [3 ]
阿新祥 [4 ]
曹桂兰 [1 ]
徐福荣 [4 ]
刘宪虎 [2 ]
戴陆园 [4 ]
张三元 [3 ]
韩龙植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2] 延边大学农学院
[3]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微核心种质; 生育时期; 耐冷性; 相关关系;
D O I
10.13430/j.cnki.jpgr.2009.04.009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540 / 54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粳稻苗期耐冷性
    张帆
    郝宪彬
    高用明
    华泽田
    马秀芳
    陈温福
    徐正进
    朱苓华
    黎志康
    [J]. 作物学报, 2007, (10) : 1618 - 1624
  • [2]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
    梁书民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02) : 29 - 34
  • [3] 土地覆盖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宫攀
    陈仲新
    唐华俊
    张凤荣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02) : 35 - 40
  • [4]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生态差异
    曾亚文
    李绅崇
    普晓英
    杜娟
    杨树明
    刘昆
    [J]. 生态环境, 2006, (02) : 345 - 349
  • [5] 水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鉴定
    李霞
    程睿
    [J].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02) : 23 - 26
  • [6] 阶段性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陈山
    李维秀
    董文胜
    [J]. 垦殖与稻作, 2004, (S1) : 18 - 19
  • [7] 水稻种质资源芽期耐冷性的鉴定与评价
    韩龙植
    曹桂兰
    安永平
    张媛媛
    阮仁超
    张艳蕊
    曲英萍
    [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04) : 346 - 350
  • [8] 水稻芽期耐冷性与其他耐冷性状的相关关系
    韩龙植
    曹桂兰
    芮钟斗
    安永平
    乔永利
    黄兴九
    高熙宗
    [J]. 作物学报, 2004, (10) : 990 - 995
  • [9] 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方法研究
    乔永利
    张媛媛
    安永平
    张艳蕊
    曹桂兰
    韩龙植
    [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03) : 290 - 294
  • [10] 贵州稻种遗传资源耐冷性鉴定与利用评价
    阮仁超
    陈惠查
    游俊梅
    金桃叶
    [J]. 贵州农业科学, 2004, (01) : 10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