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被引:25
作者
李军 [1 ]
宋新民 [1 ]
薛培华 [1 ]
张海龙 [2 ]
孙景民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不详
关键词
层次细分; 单砂体构型; 空间配置; 剩余油; 曲流河油藏; 扶余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陆相曲流河油藏复杂的砂体分布特征及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关键技术难点,在分析陆相盆地地层建造及曲流河储层形成基础上,通过建立并运用曲流河储集层层次细分方法,将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分为4个砂层组,21个小层。在小层划分基础上,以曲流河单砂体内部构型刻画为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岩心、密井网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对研究区点坝单砂体层次界面、岩相组合及空间展布与配置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剩余油成因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于弱水动力环境的杨大城子组曲流河油藏点坝单砂体受两级沉积界面控制,形成的侧积体数多在3~4个,侧积面夹角多在4°~7°,平面规模差异较大。孤立型、搭接型、叠加型和切叠型是储集层单砂体空间配置的主要方式。受点坝侧积泥岩等夹层及注采方式影响,剩余油多分布于点坝、孤立及切叠砂体中,构成了油藏实施二次开发的物质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河流相沉积油藏聚合物驱油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J].
王代流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 (01) :62-65+68+115
[2]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 [J].
马世忠 ;
孙雨 ;
范广娟 ;
郝兰英 .
沉积学报, 2008, (04) :632-639
[3]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 [J].
胡学智 ;
鲍志东 ;
那未红 ;
张庆国 ;
周新茂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3) :334-341
[4]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 [J].
邓宏文 ;
吴海波 ;
王宁 ;
Timothy ACross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5) :621-627
[5]   河流相地层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分配规律 [J].
李宏伟 ;
袁士义 ;
朱怡翔 ;
田昌炳 ;
范军侠 ;
闫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3) :356-360
[6]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于兴河编著, 2002
[7]  
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相储层研究[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隋军等著, 2000
[8]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加)迈尔(Miall,A.D.)著, 1991
[9]  
现代和古代河流沉积体系[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美)柯林森(Collinson,J.D.),(美)卢 恩(Lewin,J.)编, 1991
[10]  
The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 sedimentary facies, basin analy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 Miall A. Springer-Verlag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