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被引:36
作者
李凌 [1 ]
谭秀成 [1 ,2 ]
周素彦 [3 ]
邹春 [4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3]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4] 中原油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四川盆地各矿区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方案不统一,且受早印支运动的影响,雷口坡组顶部岩溶带地层垮塌破坏,造成地层内幕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恢复困难的难题,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重新厘定了盆地内雷口坡组的地层划分方案,以四级层序为作图单元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重建。高精度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雷口坡期四川盆地处于局限–蒸发海环境,在川西北一带靠近松潘—甘孜海槽一带发育有台地边缘,台地内部颗粒滩和台地边缘颗粒滩构成了雷口坡组的勘探主体。岩相古地理的演化表明,雷口坡组沉积时期盆地底形发生了东倾向西倾"跷跷板"式的转换,在层序I早期仍保持了早三叠世西高东低的地形格局,至层序III沉积期东倾趋势消失,层序IV~V沉积时期盆地内隆凹格局略具雏形。伴随着构造挤压运动的加剧,从层序VI开始盆地底形隆凹格局分异加剧,形成巨厚膏盐盆,膏盐盆沉积中心在层序VI~X沉积时期具有明显西移的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川中磨溪与龙女寺雷口坡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差异性 [J].
孙玮 ;
刘树根 ;
秦川 ;
汪华 ;
李德星 ;
代寒松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 (06) :654-661
[2]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 [J].
林良彪 ;
陈洪德 ;
张长俊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7, (03) :51-58
[3]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开发跟踪分析研究 [J].
屈德纯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 (01) :30-32+63
[4]   覆盖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 [J].
魏国齐 ;
陈更生 ;
杨威 ;
杨雨 ;
胡明毅 ;
张林 ;
吴世祥 ;
金惠 ;
沈珏红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6) :68-71
[5]   四川广元地区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研究 [J].
邹光富 ;
夏彤 .
四川地质学报, 2003, (04) :193-197
[6]   中国南方中三叠世地层及沉积古地理分异 [J].
刘志丽 ;
童金南 .
沉积学报, 2001, (03) :327-332+356
[7]   川滇黔桂地区下、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对比及层序地层格架 [J].
田景春 ;
陈洪德 ;
彭军 ;
覃建雄 ;
侯中健 ;
寿建峰 ;
杨晓宁 ;
沈安江 ;
陈子炓 .
沉积学报, 2000, (02) :198-204
[8]   天然气横向运移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为例 [J].
戴鸿鸣 ;
黄清德 ;
王海清 ;
胡礼国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8, (02) :7-11
[9]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J].
冯增昭 ;
鲍志东 ;
吴胜和 ;
李永铁 ;
王国力 .
地质科学, 1997, (02) :212-220
[10]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 [J].
董北雄,邓明 .
矿物岩石, 1994, (04) :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