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南部的紫苏花岗岩: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证据

被引:20
作者
张泽明 [1 ,2 ]
王金丽 [1 ]
董昕 [1 ]
赵国春 [3 ]
于飞 [4 ]
王伟 [4 ]
刘峰 [4 ]
耿官升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4]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紫苏花岗岩; 岩石学; 锆石U-Pb定年; 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青藏高原南部白垩纪形成的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向北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俯冲形成的安第斯型会聚板块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研究证明,冈底斯岩基主要由钙碱性和埃达克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但本文报道了在冈底斯带东南缘产出的紫苏花岗岩。这种岩石主要由中长石、微斜长石、顽火辉石、透辉石、石英、富钛的黑云母和角闪石组成。在化学成分上,其铁镁指数FeO/(FeO+MgO)=0.47~0.50,钙碱指数MALI为-3.97~+0.11,铝饱和指数ASI为0.83~0.92,是典型的镁质、钙碱性、准铝质紫苏花岗岩。计算出的结晶温度为850~950℃,压力>0.4GPa,形成深度为13~15km。紫苏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结晶成因,两个样品的U-Pb定年分别给出了87Ma的相同加权平均年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缘晚白垩纪的紫苏花岗岩形成在典型的大陆岩浆弧环境。紫苏花岗岩和伴生高温麻粒岩的存在为冈底斯带在晚中生代经历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更加确凿的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707 / 17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青藏高原拉萨地体南部林芝岩群的物质来源与形成年代:岩石学与锆石U-Pb年代学 [J].
董昕 ;
张泽明 ;
王金丽 ;
赵国春 ;
刘峰 ;
王伟 ;
于飞 .
岩石学报, 2009, 25 (07) :1678-1694
[2]   西藏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纪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J].
王金丽 ;
张泽明 ;
董昕 ;
刘峰 ;
于飞 ;
王伟 ;
徐方建 ;
沈昆 .
岩石学报, 2009, 25 (07) :1695-1706
[3]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J].
许志琴 ;
蔡志慧 ;
张泽明 ;
李化启 ;
陈方远 ;
唐泽民 .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1463-1476
[4]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地质年代学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J].
张泽明 ;
王金丽 ;
赵国春 ;
石超 .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1477-1487
[5]  
环东冈瓦纳大陆周缘的古生代造山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J]. 张泽明,王金丽,沈昆,石超.岩石学报. 2008(07)
[6]   拉萨地体东南缘的多期深熔作用及动力学 [J].
王金丽 ;
张泽明 ;
石超 .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1539-1551
[7]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中的石榴辉石岩——印度大陆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至80~100km深度的证据 [J].
张泽明 ;
郑来林 ;
王金丽 ;
赵旭东 ;
石超 .
地质通报, 2007, (01) :1-12
[8]   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岩群麻粒岩及时代讨论 [J].
尹光候 ;
包钢 ;
杨淑胜 ;
胡清华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3) :8-15
[9]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J].
潘桂棠 ;
莫宣学 ;
侯增谦 ;
朱弟成 ;
王立全 ;
李光明 ;
赵志丹 ;
耿全如 ;
廖忠礼 .
岩石学报, 2006, (03) :521-533
[10]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J].
莫宣学 ;
董国臣 ;
赵志丹 ;
周肃 ;
王亮亮 ;
邱瑞照 ;
张风琴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28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