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碳库及其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戴全厚 [1 ]
刘国彬 [1 ]
薛萐 [1 ]
余娜 [1 ]
张超 [1 ]
兰雪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贵州大学林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侵蚀环境; 植被恢复; 土壤活性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 a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各组分和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后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都得到显著改善,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109%238%,194%212%和65%149%,增加速度非活性有机碳>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坡耕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15%659%和6.5%414%,说明土壤经营和管理水平较坡耕地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壤系统向着良性方向转变。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相关性及其密切,可以作为反映生态恢复过程土壤质量演变的指标。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碳库含量,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但改善作用不同,总体来说混交林的效果最好,其次为纯林,最后为荒草地,因此在该地区要通过人工促进生态恢复,应以营造混交林为主,纯林为辅的恢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Fractiona tion of organic carbon based on susceptibility to oxidation. Logninow. W,Wisniewski. W,Strony W M,et al. Polish Journal of Chemistry . 1987
[2]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6) :68-70+83
[3]  
A survey of the im-pact of cropping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north-western New South Wales. Whitbread A M,,Lefroy R D B,Blair G J. Australian Journal ofSoil Research . 1998
[4]  
Dynamics of bacterial population in relation to carbon availability in a resi-due-amended soil. HU S J,VAN BRUGGEN A H C,GRUNWALD N J. AppliedSoilEcology . 1999
[5]  
Soil carbon fractions based on the in degree of oxid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o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 Blair J,Lefroy R D B and G Lisle L.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 1995
[6]  
Soi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on Loess Plateau:challenge and prospective. Liu G B. AM-BIO . 1999
[7]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J].
焦峰 ;
温仲明 ;
焦菊英 ;
李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6) :18-24
[8]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J].
苏静 ;
赵世伟 ;
马继东 ;
杨永辉 ;
刘娜娜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3) :50-52+179
[9]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10]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J].
巩杰 ;
陈利顶 ;
傅伯杰 ;
虎陈霞 ;
卫伟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