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贯一(1991,2006)相继发现日-地之间存在一种奇特的能量(动量)相耦合的自然现象:当太阳辐射光压作用于地表之后,地球表面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会自然地把太阳辐射光压立刻分解为两部分,即P1和P2.其中P1为全球各纬度带内单位海洋和陆地表面接收到的等值光压(P1为随时间和纬度而变化的变量).在一个回归年的时段内,由P1在北、南两半球上的不平衡分布激发自转轴摆动,引起转动惯量的变化(该变化是目前所了解到的地球转动惯量的最大变化)并产生极移,该项极移运动的周期为12个月左右.由于P1在北、南半球上的分布相对赤道是基本对称的和规则的,P1对自转轴摆动的激发可称谓"规则性激发";P2为全球各纬度带内单位陆地和海洋表面接收到的光压值之差(P2为随时间和纬度而变化的变量).在一个回归年的时段内,由P2在北、南两半球上的不平衡分布激发自转轴摆动而产生的极移运动周期为14个月附近.由于P2在北、南两半球上的分布相对赤道是不对称和不规则的,P2对自转轴摆动的激发可称谓"不规则性激发".这种天然存在的力源,恰恰是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地球自转的地球物理学家渴望寻找的那种既能激发自转轴产生自由章动、又使其摆动含有两个不同周期(12个月和14个月)的激发力源.正是这一奇特自然现象的发现,才使长期以来困扰地球物理学领域内的极移、极移所包含两个周期的涨落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自然之谜得以破解成为可能.本文作者仅对天文观测的极移运动周期及其极移运动所包含的两个周期分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的成因作出了详细的解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极移运动主要是由太阳光压P1和P2共同激发引起的.天文观测的极移摆动周期的涨落变化是太阳光压(P1+P2)激发自转轴摆动过程中,在空间上自转轴的摆动中心相对自转轴中心(地心)移动造成的,涨落范围在395-403±2天之间,即天文观测的极移运动的实际计算周期应在13.0-13.3个月之间变化.(2)极移所含的周年期摆动是由太阳光压P1激发的.天文观测的周年期摆动周期涨落很小,变化于365.24-365.53天之间.在一个回归年内,由于日-地间距离的变化,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光能产生微小差异则是造成观测的周年摆动周期稍有拖长的原因.(3)极移所含的钱德勒摆动周期是由太阳光压P2激发的.天文观测的钱德勒周期涨落较大,变化于426-437±2天之间,即实际计算周期应在14.0-14.4个月之间变化.观测的钱德勒摆动周期的变化是太阳光压P2激发自转轴摆动过程中,在空间上自转轴的摆动中心相对自转轴中心(地心)移动造成的.上述的定量解析数据均得到实际观测资料的验证,为极移光压成因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具体详实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