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优先”的反思——以民事审判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

被引:21
作者
徐昀 [1 ,2 ]
机构
[1]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2]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调解优先; 调判结合; 民事审判结构; 司法体制结构; 社会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当前确定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工作基本原则,强化调解已经成为今后的基本趋势。根据民事审判结构理论,这一转换源于国家对当前社会矛盾高发的回应,其转换的逻辑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政法型司法体制层面政治对法律的深度介入——具体民事审判结构层面调解的强化。但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可能存在误判,而且还忽略了社会结构层面越来越强烈的法治化取向。因此,该政策转换不仅可能欠缺社会结构层面的原因,而且还与社会结构层面的法治化取向存在冲突。在双方合力的作用下,该政策转换将会从正反两方面产生"叠加效应",对民事审判结构、司法体制、社会结构转型施加双倍的负面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回归“马锡五”的思考 [J].
张卫平 .
现代法学, 2009, 31 (05) :139-156
[2]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及其治理 [J].
冯志宏 ;
杨亮才 .
改革与战略, 2009, 25 (08) :30-32
[4]   回到司法改革的真问题 [J].
张千帆 .
南风窗, 2009, (07) :34-36
[5]   司法公正的法律技术与政策——对“彭宇案”的程序法思考 [J].
张卫平 .
法学, 2008, (08) :138-152
[7]  
2007年全国法院审理各类案件情况[J]. 佟季.人民司法. 2008(05)
[8]   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 [J].
张卫平 .
法学, 2007, (05) :18-27
[9]   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 [J].
周永坤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3)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