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

被引:39
作者
王学典
机构
[1]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关键词
中国现代学术史; 客观性; 史考; 史释;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1577
中图分类号
K0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60203 ; 0603 ; 060301 ;
摘要
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叙事基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迁:1945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史料考订派为中心的叙事,1949年至1980年代末,基本上是以唯物史观史学为中心的叙事,而1990年代以来,学术史叙事的分裂是空前的,但总体趋势向史料考订派倾斜。左右学术史叙事的基本因素有意识形态立场,因路数不同而形成的门户之见,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学术好恶,不同学派所特有的方法论自恋,对学术史叙事公正性威胁最大的因素看来是方法论自恋。有"偏见"的历史叙事并不必定是坏的历史叙事,"偏见"有时也很可能构成洞见。"客观的学术史叙事"既非是以"史考"为中心的叙事,也非是以"史释"为中心的叙事,而是兼顾史观、史料和方法的叙事。学术史叙事的终极指向是史学的理想状态,一部中国现代史学史叙事所达到的"客观性"程度,就看对史料与史观、考据与义理、实证与阐释、思想与事实、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等几对矛盾的平衡程度。客观的学术史叙事的终极可能性,归根结底不是主观或觉悟问题,更不是史家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是要建立起一种公正的交流、评价和比较机制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5+159 +15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J].
王学典 .
东岳论丛, 2004, (01) :20-27
[3]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 [J].
戴逸 .
历史研究, 1998, (06) :5-16
[5]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 [J].
杜正胜 .
中国文化, 1995, (02) :224-237
[6]  
消解历史的秩序.[M].陈启能; 王学典; 姜芃; 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7]  
怎样学历史.[M].严耕望;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8]  
人论.[M].(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9]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M].()伊格尔斯(GeorgG.Iggers)著;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0]  
新史学九十年.[M].许冠三著;.岳麓书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