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病理形态学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8
作者
侯勇跃
机构
[1] 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呼和浩特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理形态学; 发病机理; 生物素—亲和素;
D O I
10.16656/j.issn.1673-4696.1991.03.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试验采用解剖学、组织学(AE)、组织化学(ANAE,RNA)、免疫组织化学(BAS)、电镜技术和血清学检验方法对28日龄雏鸡人工感染IBDV-J1-C7F5强毒株后不同时期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反应、病毒抗原组织定位和病毒消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IBDV经口感染后可经血液和粘膜上皮侵入法氏囊,病毒在体内运行有两次病毒血症过程。IBDV主要致法氏囊淋巴组织的坏死和萎缩,受损的法氏囊具有可复性。在IBD的抗损伤反应中,体液免疫和巨噬细胞起主要作用,细胞免疫作用不明显。生物素—亲和素酶标染色法应用于IBDV抗原组织定位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该法可用于早期对IBD的诊断。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广东地区鸡传染性囊病的研究 [J].
毕英佐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5, (01) :46-61
[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北京CJ—801毒株人工感染雏鸡病理发生形态学观察 [J].
周圣文 ;
张英 ;
王连 ;
周蛟 ;
刘福致 ;
李汉秋 ;
陈丽永 ;
张晨生 .
中国兽医杂志, 1984, (1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