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0年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19
作者
柳春 [1 ,2 ]
王守荣 [3 ]
梁有叶 [4 ]
Ruby LLeung [5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安徽省气象局
[3] 中国气象局
[4]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5]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关键词
蒸发量; 变化趋势; 影响因子; 黄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黄河流域内61个气象站逐月观测资料,使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1961—2010年黄河流域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用SVD和多元回归方法检测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蒸发皿蒸发量在1961—2010年显著下降,四季中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显著,年和春、夏季蒸发量均在1979年发生突变。上、中、下游的年蒸发量变化率分别为-2.38 mm/a、-2.35 mm/a、-8.35 mm/a,下游下降幅度较大。空间变化分布上,年和春、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在黄河流域河源地区、河套地区西部及北部、河南北部有显著下降趋势,在河套地区东部呈显著上升趋势。利用SVD分析发现蒸发量的空间变化与不同因子作用有着显著关联,通过对不同区域内各影响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流域内蒸发量上升的地区主要是由气温上升所引起,而下降的地区则与风速减小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27 / 3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台站观测环境改变对我国近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 [J].
刘学锋 ;
梁秀慧 ;
任国玉 ;
任芝花 .
高原气象, 2012, 31 (06) :1645-1652
[2]   中国不同干湿区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发之间关系的研究 [J].
刘波 ;
肖子牛 ;
马柱国 .
高原气象 , 2010, (03) :629-636
[3]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 [J].
靳英华 ;
廉士欢 ;
周道玮 ;
徐金斌 ;
彭聪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1 (04) :134-138
[4]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J].
张爱英 ;
任国玉 ;
郭军 ;
王颖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680-687
[5]   河北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改变对地面风速观测资料序列的影响 [J].
刘学锋 ;
江滢 ;
任国玉 ;
梁秀慧 ;
张成伟 .
高原气象, 2009, 28 (02) :433-439
[6]   近5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 [J].
刘敏 ;
沈彦俊 ;
曾燕 ;
刘昌明 .
地理学报, 2009, 64 (03) :259-269
[7]   “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分析 [J].
丛振涛 ;
倪广恒 ;
杨大文 ;
雷志栋 .
水科学进展, 2008, (02) :147-152
[8]   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J].
曾燕 ;
邱新法 ;
刘昌明 ;
潘敖大 ;
高苹 .
水科学进展, 2007, (03) :311-318
[9]   中国北方近45年蒸发变化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 [J].
刘波 ;
马柱国 ;
丁裕国 .
高原气象 , 2006, (05) :840-848
[10]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变化 [J].
任国玉 ;
郭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1)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