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壮重”栽培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69
作者
邹应斌
黄见良
屠乃美
李合松
黄升平
张杨珠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湖南省醴陵市农业局!湖南醴陵,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关键词
产量; 干物质; 根系活力; 净同化率; 双季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1996~ 1999年在湖南省醴陵市白兔潭镇 ( N2 7°2 9′)进行了双季稻“旺壮重”栽培的定位试验 ( 6.67hm2 )和与传统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 1)早稻 V4 0 2单产 7981.5~ 84 94 .5kg/ hm2 ,晚稻 V198为 84 81.5~ 8980 .5kg/ hm2 ,分别比传统栽培增产 11.7%和 13.3% ;( 2 )高产水稻群体成穗率高 ( 71.3%~ 76.8% ) ,群体内透光好 ,净同化率高 ,干物质生产量大 ( 4年平均 V4 0 2为 13973.1kg/ hm2 ,V198为 15560 .6kg/ hm2 ) ,前期干物质生产量大的早发群体与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的比例顺调 ,但早稻前期干物质生产年间因气温不同有差异 (分蘖期占成熟期总干重的 10 .6%~ 17.5% ) ;( 3)根系生长量和吸收表面积随地上部植株生长迅速增加 ,齐穗期早稻接近最大值 ,晚稻仍缓慢增加 ,但在“旺壮重”栽培条件下 ,抽穗后仍具有较强的根系活力与吸收能力 ,吸收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 5%的 P素和约 10 %的 N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43 / 3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杂交稻高产群体的氮磷钾素积累运转 [J].
黄育民 ;
李义珍 ;
郑景生 ;
庄占龙 .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1997, (03) :3-8
[2]   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讲座(8) 水稻少本栽插技术 [J].
蒋彭炎 .
中国稻米, 1995, (06) :29-31
[3]   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凌启鸿 ;
苏祖芳 ;
张海泉 .
作物学报, 1995, (04) :463-469
[4]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蔡建中 ;
苏祖芳 ;
凌励 .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06) :1-11
[5]   高产稻区水稻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J].
邹应斌 ;
周瑞庆 .
作物研究, 1992, (S1) :1-8
[6]   水稻群体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对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J].
杨建昌 ;
朱庆森 ;
曹显祖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2, (04) :7-14
[7]   论高产稻作的几个基本生物学规律 [J].
蒋彭炎 .
作物杂志, 1988, (04) :1-3
[8]   杂交早稻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研究 [J].
肖恕贤 ;
覃步生 ;
陈盛球 ;
李成国 ;
韦锦秀 .
作物学报, 1982, (01) :23-32
[9]  
水稻高产理论与实践[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高佩文, 1994
[10]  
水稻高产栽培及高产育种论丛[M]. 农业出版社 , 杨守仁著,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