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

被引:71
作者
周光权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位阶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文义解释有诸多局限,需要其他解释方法来印证和检验,因此其并不具有优位性。客观目的解释的功能具有多面性,其仅在目的性缩限时具有绝对优先性,因此不能一概认为其有决定性;主观目的解释仅在提供不处罚的立法资料时具有特殊价值。在刑法解释的商谈、试错过程中,方法的采用有"各取所需"的特点,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取决于对处罚必要性的判断;解释是一种结果,通常是在结论确定之后再选择解释方法,为法官定罪与否提供"事后注脚";由于司法裁判必须考虑国民的认同感,且要接受后果考察,刑法适用就必须兼顾大量解释方法自身难以涵括的各种复杂因素。因此,如何立足于法条用语的通常含义,将犯罪论体系、规范保护目的、国民的规范认同、处罚必要性等内容一并考虑,并且坚持实践理性,选择对个案最为合适的解释方法,将实质解释的结论限定在特定时代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平衡好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是比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性更为重要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7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1
[12]  
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明楷, 2010
[13]  
刑法评论[M]. 法律出版社 , 赵秉志, 2010
[14]  
法律方法讲义[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葛洪义, 2009
[15]  
判例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09
[16]  
刑法总论争议问题比较研究[M]. 人民出版社 , 郑泽善, 2008
[17]  
基础刑法学 .2 黄荣坚著. 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2006
[18]  
德国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韦塞尔斯, 2008
[19]  
刑法适用方法的基本准则[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吴学斌, 2008
[20]  
法律方法论[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陈金钊,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