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蚜研究新进展

被引:11
作者
李凤珍
吉万全
吴金华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学大学农学院
[2] 西北农林科学大学农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关键词
麦蚜; 抗性机制; 种质资源; 分子标记; 基因工程;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4.s1.018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雪花莲凝集素基因转化小麦及转基因小麦抗蚜性的研究 [J].
梁辉 ;
朱银峰 ;
朱祯 ;
孙东发 ;
贾旭 .
遗传学报, 2004, (02) :189-194
[2]   小麦叶片表面化学元素组分及其与抗蚜性关系研究 [J].
牛立元 ;
茹振钢 ;
石明旺 ;
夏海云 .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1) :90-91
[3]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J].
蔡青年 ;
张青文 ;
高希武 ;
王宇 ;
周明牂 .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08) :910-915
[4]   小麦中黄酮类化合物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刘保川 ;
陈巨莲 ;
倪汉祥 ;
孙京瑞 ;
武予清 .
植物保护学报, 2003, (01) :8-12
[5]   小麦近缘植物生态分布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J].
李庆 ;
叶华智 ;
杨群芳 ;
蒋素蓉 ;
不详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05) :418-421
[6]   小麦抗蚜育种研究进展 [J].
武予清 ;
李素娟 ;
刘爱芝 ;
李世功 .
河南农业科学, 2002, (02) :19-20
[7]   主要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阈值及交互作用 [J].
陈巨莲 ;
倪汉祥 ;
孙京瑞 .
植物保护学报, 2002, (01) :7-12
[8]   小麦灌浆期抗禾谷缢管蚜的生化机制 [J].
李素娟 ;
武予清 ;
刘爱芝 ;
李世功 ;
韩世平 .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04) :331-334
[9]   小麦抗蚜品种(系)或材料的抗性遗传测定及筛选 [J].
杜利锋 ;
赵惠燕 ;
袁锋 ;
孙群 ;
张改生 ;
姚建秀 ;
李燕 ;
刘宏伟 ;
王军卫 .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06) :68-73
[10]   麦长管蚜危害小麦产量损失的初步研究 [J].
徐利敏 ;
齐凤鸣 ;
张建平 ;
张建忠 ;
曹春梅 ;
陈景莲 .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8, (05) :28+41-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