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东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减薄的华北岩石圈特点

被引:49
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金胜
邓明
景建恩
彭志强
林昕
宋石磊
唐宝山
屈栓柱
陈凯
杨宏伟
李国强
机构
[1]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华北东部; 岩石圈; 导电性结构; 厚度; 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9 [地电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华北古大陆克拉通解体、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对于建立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模型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因而"华北克拉通破坏"也就成了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为了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首先需要给出较准确的华北岩石圈结构,这必须依靠包括超宽频带高精度大地电磁深探测在内的现代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2001和2005年在华北地区东部布置了应县—商河(HB-MT01)、文水—日照(HB-MT02)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东部沿地壳-上地幔探测剖面可划分为4个电性区,区内发现有下地壳高导带和上地幔高导层存在。文中依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推断华北地区东部地壳和上地幔之间发生过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壳-幔之间存在解耦现象。研究结果还发现,华北东部确实存在岩石圈减薄区,其岩石圈厚度约50~80km厚。岩石圈明显减薄的区域包括北太行山隆起、华北裂谷带北部和鲁西断隆,其范围比原先认识到的要复杂,并非以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界划分东、西两区,简单地认为东区即是减薄区。此外,在华北地区东部的现代高精度大地电磁探测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地球物理观测对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性,这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在今后的研究中必须强调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之间的有机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04 / 21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赵海玲 ;
莫宣学 ;
肖庆辉 ;
周肃 ;
刘翠 ;
赵国春 .
地学前缘, 2003, (03) :41-50
[2]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3]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 [J].
魏文博 ;
金胜 ;
叶高峰 ;
王林飞 ;
谭捍东 ;
邓明 ;
方慧 .
地学前缘, 2003, (01) :15-22
[4]   用大地电磁勘探方法研究大陆动力学(英文) [J].
Martyn UNSWORTH .
地学前缘, 2003, (01) :25-38
[5]   华北中部岩石圈电性结构——应县—商河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J].
魏文博 ;
谭捍东 ;
金胜 ;
邓明 ;
叶高峰 ;
邓靖武 ;
万战生 .
地球科学, 2002, (05) :645-650
[6]   邢台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J].
邓前辉 ;
张木生 ;
詹艳 ;
汤吉 ;
赵国泽 ;
刘铁胜 ;
朱佐权 ;
刘宝勤 ;
贾政 ;
李柱国 ;
屈健鹏 .
地震地质, 1997, (02) :60-68
[7]   山西阳高──河北容城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二维反演解释 [J].
赵国泽 ;
刘铁胜 ;
江钊 ;
汤吉 ;
徐常芳 ;
詹艳 ;
白登海 ;
刘国栋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1) :38-46
[8]   唐山地震区地壳电性结构及 MT 探索潜在震源的可能性 [J].
秦馨菱 ;
L.B.Pedersen ;
赵玉林 ;
张平 ;
钱复业 ;
钱卫 ;
李正南 ;
杜静娴 .
地震学报, 1991, (03) :354-363
[9]  
漂移的大陆[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金性春编著, 2000
[10]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及其造山过程反演[M]. 地质出版社 , 罗照华等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