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真菌和胞囊线虫对大豆根内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23
作者
李海燕
刘润进
李艳杰
束怀瑞
李玉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2] 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研究室
[3]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园林管理处
[4]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5]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
关键词
聚生球囊霉Glomusfasiculatum; 大豆胞囊线虫(SCN); POD; PAL; β-1,3葡聚糖酶; 几丁质酶;
D O I
10.13346/j.mycosystema.2003.04.019
中图分类号
S476 [生物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将‘鲁豆4号’大豆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聚生球囊霉Glomus fasiculatum和大豆胞囊线虫(SCN)Heterodera glycines 4号生理小种后, 定期测定大豆根系中AM真菌及线虫侵染速率、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及几丁质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接种AM真菌大豆根系中4种酶活性高于对照水平; 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处理根系中POD、PAL及几丁质酶的活性高于只接种SCN的处理,并且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或相当于后者。另外,PAL及几丁质酶活性出现高峰时期也正是AM真菌侵染率迅速升高及线虫侵染速率快速下降期。因此,AM真菌先激活了大豆的防御反应,然后使其对SCN的侵染产生快速反应,PAL及几丁质酶在AM真菌诱导的抗、耐线虫病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先接种AM真菌后接种SCN处理大豆根系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低于只接种AM真菌的处理。作者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该酶在大豆抗SCN病害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613 / 6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作用研究初报附视频 [J].
李海燕 ;
刘润进 ;
束怀瑞 .
植物病理学报, 2002, (04) :356-360
[2]  
Interaction of vesicular- arbuscular mycorrhizae with reniform nematode. 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on ragi .2 Jothi G,Rajeshwari S,Sundarababu R. Indian Journal of Nematology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