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

被引:43
作者
张崇尚 [1 ]
刘乐 [1 ]
陆岐楠 [1 ]
徐新良 [2 ]
仇焕广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秸秆能源化; 分布密度; 潜力; 区域布局;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各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全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和可利用秸秆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遥感数据和GLO-PEM模型,测算了1km×1km栅格尺度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并评估了秸秆能源企业在各地区布局的适宜性。相比之前的研究,本研究考虑了秸秆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这对于计算秸秆这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的资源的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也通过2014年和2010年的对比,分析中国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和能源企业适宜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97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7.69亿t,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总量为1.86亿t,吉林、江苏、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份适宜建立大型秸秆能源企业,且未来秸秆能源布局也将向这些地区集中。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西南以及新疆等少部分地区适宜建立小型秸秆能源企业。
引用
收藏
页码:473 / 4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4, 24 (02) :195-210
[2]   城市化和退耕还林草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J].
闫慧敏 ;
刘纪远 ;
黄河清 ;
董金玮 ;
徐新良 ;
王军邦 .
地理学报, 2012, 67 (05) :579-588
[3]   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值研究 [J].
王晓玉 ;
薛帅 ;
谢光辉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 (01) :1-8
[4]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J].
谢光辉 ;
韩东倩 ;
王晓玉 ;
吕润海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 (01) :1-8
[5]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 LIU Jiyuan1, ZHANG Zengxiang2, XU Xinliang1, KUANG Wenhui1, ZHOU Wancun3, ZHANG Shuwen4, LI Rendong5, YAN Changzhen6, YU Dongsheng7, WU Shixin8, JIANG Nan9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3. 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 Chengdu 610041, C
[6]   中国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及其适宜性评价 [J].
王亚静 ;
毕于运 ;
高春雨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09) :1852-1859
[7]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 [J].
毕于运 ;
高春雨 ;
王亚静 ;
李宝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2) :211-217
[8]   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经济性分析 [J].
吴创之 ;
周肇秋 ;
马隆龙 ;
阴秀丽 ;
陈汉平 .
太阳能学报, 2009, 30 (03) :368-373
[9]   中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潜力估算 [J].
张培栋 ;
杨艳丽 ;
李光全 ;
李新荣 .
可再生能源, 2007, (06) :80-83
[10]   农作物秸秆气化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J].
王志伟 ;
白炜 ;
师新广 ;
李在峰 ;
何晓峰 ;
朱金陵 ;
雷廷宙 .
可再生能源, 2007, (06)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