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颗粒物PM2.5控制技术综述

被引:33
作者
尚伟
黄超
王菲
机构
[1] 河北工业大学
关键词
PM2.5; 亚微米粒子; 控制技术; 凝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PM2.5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巨大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危害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研究。对此从亚微米粒子的来源、性质、危害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和总结国内外目前常用的控制技术,详细叙述了静电和其他除尘器相结合以及交流凝并技术脱出超细颗粒物的原理。交流凝并是一种适合收集亚微米粒子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收集效果好,经济实用,适用于去除炼钢、焊接、煤炭燃烧后产生的悬浮性粉尘粒子等方面。研究粒子的荷电、凝并对继续完善荷电凝并理论,提高亚微米粒子的收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电凝并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实验研究.[D].赵爽.浙江大学.2006, 01
[2]   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源解析研究 [J].
李伟 ;
龚敏玉 .
江苏环境科技, 2007, (03) :19-22
[3]   基于ELPI的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现状分析 [J].
丛俊 ;
吴新 ;
鲁端峰 ;
赵长遂 .
江苏环境科技, 2006, (04) :46-48
[4]   我国PM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 [J].
郝明途 ;
林天佳 ;
刘焱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2) :58-61+67
[5]   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J].
杨龙 ;
贺克斌 ;
张强 ;
王歧东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23-28
[6]   南宁市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污染水平研究 [J].
朱易 ;
胡衡生 ;
张新英 ;
黄劢 ;
罗洪亮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03) :176-178+242
[7]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 [J].
王京丽 ;
谢庄 ;
张远航 ;
邵敏 ;
曾立民 ;
程丛兰 ;
徐晓峰 ;
赵习方 ;
孟燕军 .
气象学报, 2004, (01) :104-111
[8]  
上海市微小颗粒物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J].陈明华;李德;陈长虹.上海环境科学.2003, 12
[9]  
上海市微小颗粒物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J].陈明华;李德;陈长虹.上海环境科学.2003, 12
[10]   双极荷电粉尘颗粒凝聚的初步研究 [J].
王连泽 ;
贺美陆 ;
孟亚力 .
环境工程, 2002, (03) :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