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皮层下脑梗死后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

被引:10
作者
刘中华 [1 ]
吴文军 [1 ]
曾进胜 [2 ]
杨昂 [3 ]
机构
[1] 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3] 中山市人民医院MR室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皮层下脑梗死; 海马;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测皮层下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动态弥散变化,探讨有无继发性损害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单侧脑室体旁辐射冠区和/或半卵圆中心的急性期(病程<7d)首次发病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5例和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每例患者均在发病后第1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1次MRI的T1/T2/FLAIR/3D/DTI序列检测,测量并计算双侧海马相关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POI)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值。每次MRI检测之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在发病后6个月时病灶侧海马体、海马尾、海马旁回头、海马旁回体、扣带和穹窿处感兴趣区的FA值较发病后第1周、3个月、对照组以及同时间点的病灶对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明显减小,MD值却无明显变化。在观察期间,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5),至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MoCA评分随时间延长一直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存在梗死后病变同侧海马相关神经纤维的继发性远隔损害,并可能会影响其认知功能的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391 / 39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实验性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害与DNA氧化损伤 [J].
何美霞 ;
邢世会 ;
曾进胜 ;
杨波 ;
赵立群 ;
华海婴 ;
裴中 ;
梁志坚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12) :707-710
[2]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J].
梁志坚 ;
刘斯润 ;
曾进胜 ;
凌雪英 ;
徐安定 ;
余剑 ;
王芳 ;
凌莉 ;
侯清华 ;
邢世会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12) :711-714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J].
梁志坚 ;
刘斯润 ;
曾进胜 ;
徐安定 ;
凌雪英 ;
凌莉 ;
余剑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 (03) :159-163
[4]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M].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韩太真, 1998
[5]   Advances in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J].
Gorelick, Philip B. ;
Pantoni, Leonardo .
STROKE, 2013, 44 (02) :307-308
[6]   Anti-Nogo-A antibody infusion 24 hours after experimental stroke improved behavioral outcome and corticospinal plasticity in normotensive and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J].
Wiessner, C ;
Bareyre, FM ;
Allegrini, PR ;
Mir, AK ;
Frentzel, S ;
Zurini, M ;
Schnell, L ;
Oertle, T ;
Schwab, ME .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03, 23 (02) :154-165
[7]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secondary neuronal damage in thalamic nuclei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J].
Dihné, M ;
Grommes, C ;
Lutzenburg, M ;
Witte, OW ;
Block, F .
STROKE, 2002, 33 (12) :3006-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