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

被引:5
作者
申俊喜
王圳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OFDI; 逆向技术溢出; 多维度吸收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1 ; 020105 ;
摘要
利用2003—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获取、消化和应用3个维度,选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外开放度、研发投入、人力资本、要素市场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六大指标来研究吸收能力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各吸收能力指标都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不仅要继续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市场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2]   国际R&D、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李梅 ;
金照林 .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0) :124-136
[4]   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 [J].
蒋殿春 ;
张宇 .
经济研究, 2008, (07) :26-38
[5]   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J].
赵伟 ;
汪全立 .
中国软科学, 2006, (04) :66-74
[6]   中国经济开放度选择及指标体系 [J].
吴园一 .
财经研究, 1998, (01) :3-5
[7]  
The Eclectic (OLI)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 John H. Dun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 2001 (2)
[8]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1 We are grateful for comments from Robert Barro, Elhanan Helpman, Boyan Jovanovic, Mohsin Khan, Se-Jik Kim, Donald Mathieson, Sergio Rebelo, Jeffrey Sachs, Peter Wickham,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Comments by participants in seminars at 1995 World Congress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Korean Macroeconomics Workshop, Kobe University, and Osaka University were very helpful. This paper was[J] . E. Borensztein,J. De Gregorio,J-W. Lee.Jo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