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及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中生代幔源岩浆岩Sr-Nd-Pb同位素证据

被引:36
作者
李曙光
杨蔚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合肥
[3] 合肥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碰撞构造; 中生代幔源岩浆岩;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部华北和华南陆块的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的Nd-Pb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华北陆块中生代幔源岩浆岩的εNd值可低至-15~-21,206Pb/204Pb<17.9,而华南陆块的εNd值>-10,206Pb/204Pb>18.3.大别造山带北部发育的中生代辉石-辉长岩的εNd值可低至-19,206Pb/204Pb<17.3.这说明北大别带深部岩石圈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陆块岩石圈类似,而不同于华南陆块.因此,虽然大别造山带华北与华南陆块地表地缝合线位于北大别带北侧,但是切割中国东部的中生代深部岩石圈Nd同位素剖面显示其深部地缝合线应位于北大别带以南.这与前人建议的郯庐断裂以东深部地缝合线南移现象是一致的,但与华南陆块地壳向北俯冲相矛盾.这一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现象可以用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来解释.俯冲板片断离后,两陆块的持续会聚可形成缝合带的强挤压环境,从而导致已折返的俯冲陆壳与未折返的镁铁质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分离,并使华北陆块下地壳及岩石圈楔入扬子陆块北缘俯冲陆壳和岩石圈地幔之间.这一构造作用导致华南陆块原俯冲陆壳向北仰冲,而华南陆块深部岩石圈向华北陆块下俯)中.它是导致大别山侏罗纪超高压变质岩的第2次快速抬升和岩石圈拆离(delamination)及相应岩浆作用的重要构造机制.大别-苏鲁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
引用
收藏
页码:1898 / 190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大别山碰撞后镁铁-超镁铁岩的U-Pb同位素地球化学:壳-幔相互作用及LOMU端元 [J].
黄方 ;
李曙光 ;
周红英 ;
李惠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8) :625-634
[2]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岩及北部片麻岩的U-Pb同位素组成——对超高压岩石折返机制的制约 [J].
李曙光 ;
黄方 ;
周红英 ;
李惠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2) :977-984
[3]   一个残留的地幔楔:来自华北早第三纪火山岩的证据 [J].
人柏林 ;
郭敬辉 ;
刘文军 .
科学通报, 2001, (21) :1825-1831
[4]   鲁西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的Ar-Ar定年及源区示踪 [J].
邱检生 ;
徐夕生 ;
罗清华 .
科学通报, 2001, (18) :1500-1508
[5]   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 [J].
李曙光 ;
黄方 ;
李晖 .
科学通报, 2001, (17) :1487-1491
[6]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下限: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砾岩中发现榴辉岩砾石 [J].
王道轩 ;
刘因 ;
李双应 ;
金福全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4) :1216-1220
[7]   合肥盆地花岗岩砾石的同位素年代学示踪 [J].
刘少峰 ;
张国伟 ;
张宗清 ;
苏尚国 .
科学通报, 2001, (09) :748-753
[8]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J].
朱光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徐嘉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3) :250-256
[9]   桂东南富钾岩浆杂岩的Nd同位素组成:华南中生代地幔物质上涌事件 [J].
郭新生 ;
陈江峰 ;
张巽 ;
汤加富 ;
谢智 ;
周泰禧 ;
刘玉龙 .
岩石学报, 2001, (01) :19-27
[10]   粤西阳春中生代钾玄质侵入岩及其构造意义:Ⅱ .微量元素和Sr- Nd同位素地球化学 [J].
李献华 ;
周汉文 ;
刘颖 ;
李寄嵎 ;
陈正宏 ;
于津生 ;
桂训唐 .
地球化学, 2001, (01) :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