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洪水川地区科科鄂阿龙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45
作者
陈国超 [1 ,2 ]
裴先治 [1 ]
李瑞保 [1 ]
李佐臣 [1 ]
裴磊 [3 ]
刘战庆 [4 ]
陈有炘 [1 ]
刘成军 [1 ]
高景民 [1 ]
魏方辉 [1 ]
机构
[1] 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察研究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4]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科科鄂阿龙岩体;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埃达克质岩; 晚三叠世; 地壳拆沉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量呈带状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我国一条巨型花岗质岩浆岩带,它的发育与该地区岩石圈动力学演化有着密切联系。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南缘洪水川地区的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岩石具有3组谐和锆石年龄:第一组年龄大于402Ma,为捕获围岩的锆石年龄;第二组年龄为243.9±3.0Ma(MSWD=0.94),代表该区玄武质岩浆底侵事件;第三组年龄为218.3±1.4Ma(MSWD=0.52),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具有高Sr,低Y、Yb,高Sr/Y比值,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异常不明显,其微量元素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特征。其较低的Nb、Ta和较高的Mg#、Cr、Ni含量,高Nb/Ta比值,说明了在金红石稳定域内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交代了岩石圈地幔。岩体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昆仑地区在218Ma的晚三叠世时期发生了岩石圈地壳拆沉作用,它是早期俯冲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底侵而形成的加厚下地壳,在高压缺水的条件下相变为榴辉岩相并拆沉进入软流圈,部分熔融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先与岩石圈地幔反应,然后与地壳围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最终形成了科科鄂阿龙石英闪长岩。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196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东昆仑高Nb-Ta流纹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J].
丁烁 ;
黄慧 ;
牛耀龄 ;
赵志丹 ;
喻学惠 ;
莫宣学 .
岩石学报, 2011, 27 (12) :3603-3614
[2]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来自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J].
刘战庆 ;
裴先治 ;
李瑞保 ;
李佐臣 ;
陈国超 ;
陈有炘 ;
高景民 ;
刘成军 ;
魏方辉 ;
王学良 ;
张刚 .
中国地质, 2011, 38 (05) :1150-1167
[3]   金红石Zr和锆石Ti含量地质温度计 [J].
高晓英 ;
郑永飞 .
岩石学报, 2011, 27 (02) :417-432
[4]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马昌前 ;
吴才来 ;
张建新 ;
王宗起 ;
王国灿 ;
张宏飞 ;
董云鹏 ;
赖绍聪 .
中国地质, 2010, 37 (01) :1-11
[5]   副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成岩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J].
赵振华 .
地学前缘, 2010, 17 (01) :267-286
[6]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嵇少丞 ;
张泽明 ;
李海兵 ;
刘福来 ;
张建新 ;
吴才来 ;
李忠海 ;
梁凤华 .
地质学报, 2010, 84 (01) :1-29
[7]   青藏高原岩浆岩成因研究:成果与展望 [J].
莫宣学 .
地质通报, 2009, 28 (12) :1693-1703
[8]   铌与钽的某些地球化学问题 [J].
赵振华 ;
熊小林 ;
王强 ;
乔玉楼 .
地球化学, 2008, (04) :304-320
[9]   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 [J].
许志琴 ;
李廷栋 ;
嵇少丞 ;
王宗起 ;
张泽明 .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1433-1444
[10]   东昆仑南缘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的源区特征:来自碎屑组成、重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J].
闫臻 ;
边千韬 ;
Oleg AKorchagin ;
Igor IPospelov ;
李继亮 ;
王宗起 .
岩石学报, 2008, 24 (05) :1068-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