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

被引:9
作者
赵卫 [1 ]
沈渭寿 [1 ]
张慧 [1 ]
孙明 [1 ,2 ]
孙俊 [1 ,2 ]
机构
[1]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关键词
区域生态; 生态承载力;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 多目标规划; 后发地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6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在区域生态承载力及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后发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强烈的发展愿景和以产业区域转移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阐明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判定标准和衡量对象,构建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与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结合,运用多目标规划,建立了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目前海西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干扰总体上较轻,重点产业发展尚未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等级构成威胁。若海西区土地产出率升至2007年上海市土地产出率的75%,海西区及其多数分区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支撑其重点产业中长期发展。海西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的持续发挥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1789 / 18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J].
王维 ;
江源 ;
张林波 ;
傅泽强 ;
周来东 ;
丁优彬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3) :333-339
[2]   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模拟——以博鳌特别规划区为例 [J].
韦静 ;
曾维华 .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03) :330-336
[3]   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以杭州西北部生态带为例 [J].
王纪武 ;
李王鸣 .
城市规划, 2009, (03) :25-31
[4]   后发区域的后发优势及其实现路径 [J].
郭丽 .
宏观经济管理, 2008, (11) :58-59
[5]   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对后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J].
郭丽 .
当代经济研究, 2008, (10) :40-43
[6]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研究——以武陵源索溪峪景区为例 [J].
董成森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604-608
[7]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道路网络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J].
温敏霞 ;
刘世梁 ;
崔保山 ;
富伟 ;
杨敏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6) :1241-1248
[8]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 [J].
王胜今 ;
吴昊 ;
于潇 .
求是, 2008, (09) :32-33
[9]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
王义民 ;
彭荣胜 .
江西社会科学, 2008, (01) :96-99
[10]   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 [J].
彭建 ;
王仰麟 ;
吴健生 ;
张玉清 .
生态学报, 2007, (11) :4877-4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