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研究

被引:15
作者
马晶梅
王新影
贾红宇
机构
[1]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失衡; 碳排放强度; MRIO模型; SDA法; 中国; 日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752.7 [与各国贸易关系];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206 ;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贸易隐含碳失衡导致的"碳泄漏"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构建贸易隐含碳失衡模型,对2000-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中国各行业完全碳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并且绝大多数行业差距巨大;2总体上,虽然中国处于对日贸易的逆差方,但是在贸易隐含碳方面却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即中国同时处于对日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双失衡"局面;3从行业来看,中国各行业对日贸易隐含碳均处于失衡状态。其中,纺织业、电气机械/光学设备制造业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SDA法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中国中间投入结构效应是推动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中国碳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则主要起到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应加大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力度,降低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时优化生产以及贸易结构,以缓解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促进对外贸易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23 / 53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1]  
The role of CO 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 Bin Shui,Robert C. Harriss.Energy Policy . 2005 (18)
[12]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 Giovani Machado,Roberto Schaeffer,Ernst Worrell.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1 (3)
[13]  
IEA数据库 .2 http://www.iea.org . 2015
[14]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 .2 http://www.wiod.org . 2015
[15]  
Who Own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2 Wang T,Watson J. Tyndall Centre Briefing Notes 23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