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优势克隆半灌木生物量配置对小尺度植被盖度变异的响应

被引:14
作者
刘凤红 [1 ]
刘建 [2 ]
董鸣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油蒿; 生物量分配; 羊柴; 毛乌素沙地; 生理整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克隆植物根据其构型可以分为游击型和密集型。游击型克隆植物的间隔子长,分株在水平空间的扩展范围大,可以利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资源,其通过克隆生理整合作用发生的非局部反应的能力强。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之一是,小生境斑块的环境发生变化,生长于其中的密集型克隆植物的反应可能会更灵敏。这种反应可能会体现在生物量以及配置格局的变化上。以毛乌素地区沙生半灌木群落中两种优势克隆植物羊柴(H edy sarum laeve)和油蒿(A rtem isia ord osica)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典型的游击型克隆植物,后者是密集型克隆植物。采取野外调查的方式,观测在不同植被盖度的小生境斑块内二者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二者的克隆构型和生活史特征试图探讨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结果表明:羊柴的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对植被盖度变化的响应不如油蒿敏感。这或者是因为羊柴的游击型克隆构型决定其可以跨越小尺度斑块实现克隆生理整合,可以利用不同小生境斑块的资源导致的。油蒿只能利用小生境斑块内的资源,当小生境斑块的条件改变,其生物量以及配置方式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繁殖方式上,羊柴的有性繁殖结构以及有性繁殖投资显著小于油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一种繁殖方式的投资常常会削弱另一种繁殖方式。羊柴主要依靠克隆繁殖,这或者符合并支持配置理论的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3415 / 34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群落中克隆植物的重要性 [J].
宋明华 ;
董鸣 .
生态学报, 2002, (11) :1960-1967
[2]   不同生境下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 [J].
刘左军 ;
杜国祯 ;
陈家宽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1) :44-50
[3]   根茎半灌木羊柴对光合同化物的克隆整合 [J].
张称意 ;
杨持 ;
董鸣 .
生态学报, 2001, (12) :1986-1993
[4]   根茎禾草沙鞭的克隆生长在毛乌素沙地斑块动态中的作用 [J].
陈玉福 ;
于飞海 ;
张称意 ;
董鸣 .
生态学报, 2001, (11) :1745-1750
[5]   毛乌素沙地沙生半灌木群落的空间异质性 [J].
陈玉福 ;
于飞海 ;
董鸣 .
生态学报, 2000, (04) :568-572
[6]   毛乌素沙地根茎灌木羊柴的基株特征和不同生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 [J].
陈玉福 ;
董鸣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0, (01) :40-45
[7]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的阶段与速度 [J].
沈渭寿 .
林业科学, 1999, (03) :105-110
[8]   异质性生境中的植物克隆生长:风险分摊 [J].
董鸣 .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06) :543-548
[9]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研究 [J].
刘玉平 .
中国草地, 1996, (04) :26-29+58
[10]   毛乌素沙地的生态背景及其草地建设的原则与优化模式 [J].
张新时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4, (01)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