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4 条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与晚侏罗世伸展事件
被引:31
作者:
张必龙
[1
]
朱光
[1
]
姜大志
[2
]
陈印
[1
]
胡召齐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西安大略大学地球科学系
来源:
关键词: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
同构造岩脉;
伸展变形;
燕山构造带;
华北克拉通;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1.06.005
中图分类号:
P534.52 [侏罗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一致的上盘向SSW的运动学指向。拆离剪切带和下盘中同构造侵入了大量浅色花岗岩脉,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指示核杂岩形成于157~147Ma,表明研究区的伸展活动开始于晚侏罗世。医巫闾山晚侏罗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暗示燕山构造带上广泛出现的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发生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引用
收藏
页码:779 / 798
页数:2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