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的减贫治理:特征、困境与出路——基于山西省Q县Y乡的调研分析

被引:12
作者
向勇
孙迎联
机构
[1]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精准脱贫; 中西部贫困农村; 公资源; 共资源; 私资源;
D O I
10.19357/j.cnki.35-1295/d.2019.01.005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确保广大中西部贫困农村实现稳定脱贫,是衡量三年脱贫攻坚战效果的重要维度。推动精准脱贫转型,理清"后扶贫时代"减贫要素格局是关键,其不仅直接影响着帮扶措施的微观运行及其治理效果,而且关乎贫困地区如何定位未来发展。以山西省Q县Y乡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调研发现,过分依赖"公资源"、"共资源"内生不足、"私资源"参与缺位等直接影响贫困治理的有效性、持续性。"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出路应优化"公资源"制度性供给,发挥"公资源"自上而下联动脱贫的核心作用;培育内生"共资源",发挥"共资源"凝聚农村社区力量的辅助作用;调动"私资源"服务脱贫的效率优势,发挥"私资源"提升脱贫积极性的放大效应,以实现脱贫的可持续。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