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板栗自然居群微卫星(SSR)遗传多样性

被引:41
作者
田华 [1 ,2 ]
康明 [1 ,3 ]
李丽 [1 ,2 ]
姚小洪 [1 ]
黄宏文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关键词
Castanea mollissima; 种质资源;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居群遗传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64.2 [栗];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摘要
采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的28个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在849个个体上扩增得到128个等位基因,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16。中国板栗居群的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678,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90。华中地区的中国板栗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A=8.112,HE=0.705,HO=0.618),其次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而西南地区遗传多样性最低(A=6.611,HE=0.640,HO=0.559)。基于无限等位基因模型(IAM)和基于逐步突变模型(SMM)的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FST=0.120和RST=0.208。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中国板栗野生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87.16%)。Mantel检测揭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基因流不是主导中国板栗居群遗传结构的关键因素。华中地区(尤其是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板栗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中心,因而应该得到优先保护,同时该区域的野生板栗居群可优先作为栽培板栗遗传育种的材料和基因库。
引用
收藏
页码:296 / 30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31]  
Allozyme and RAPD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wild populations of the American chestnut (Fagaceae). Huang H, Dane F, Kubisiak T L. The American Art Journal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