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双重PCR检测携带有tl和tdh基因的副溶血弧菌毒力菌株
被引:13
作者
:
吴彩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吴彩云
蔡俊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蔡俊鹏
杨汝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杨汝德
陈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陈清
罗立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罗立新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后波
俞守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俞守义
机构
:
[1]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2]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教研室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来源
:
水产科学
|
2004年
/ 05期
基金
: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关键词
:
双重PCR;
副溶血弧菌(Vp);
不耐热溶血素(TL);
耐热的直接溶血素(TDH);
D O I
:
10.16378/j.cnki.1003-1111.2004.05.003
中图分类号
:
S94 [水产保护学];
学科分类号
:
0906 ;
摘要
:
在常规PCR技术的基础上优化条件 ,建立并完善双重PCR技术 ,并通过检测阳性对照和待检样品 ,进一步确定其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常规PCR方法中为阳性的样品 ,包括阳性对照以及待检样品 ,在双重PCR方法中也呈现阳性 ,为阴性的样品在本方法中则也呈现阴性 ;能在血平板中出现溶血圈的在本法中也被印证含有tdh基因。由此证实本方法确实能对tl和tdh两种基因同时进行检测 ,成功地证明了同时检测tl和tdh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方法的可行性。该法不但具有常规PCR的优点 ,而且还能节省耗材和时间 ,可用于检测水产食品以及临床样品中的副溶血弧菌的毒力菌株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微生物学实验.[M].赵斌;何绍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2]
PCR技术实验指南.[M].(美)C.W.迪芬巴赫(CarlW.Dieffenbach);(美)G.S.德维克斯勒(GabrielaS.Dveksler)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1998,
[3]
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
吴振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吴振龙
聂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聂军
鲍慧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鲍慧宁
徐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徐兵
王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王红
[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1,
(02)
: 136
-
137+139
←
1
→
共 3 条
[1]
微生物学实验.[M].赵斌;何绍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2]
PCR技术实验指南.[M].(美)C.W.迪芬巴赫(CarlW.Dieffenbach);(美)G.S.德维克斯勒(GabrielaS.Dveksler)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1998,
[3]
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
吴振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吴振龙
聂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聂军
鲍慧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鲍慧宁
徐兵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徐兵
王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王红
[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1,
(02)
: 136
-
137+13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