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5
作者
鲁如魁
高天山
张志树
刘家云
吴海权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院
[3]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4] 安徽合肥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几何学; 运动学; 动力学; 西冷岩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51 [构造形迹力学性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与褶皱变形密切相关的韧性剪切变形。野外调查表明,该地层中至少发育3期褶皱变形,其中F1为北西向韧性剪切褶皱;F2为向南南西倾伏的纵弯褶皱;F3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F1与F2联合制约了西冷岩组岩层展布的总体格局。显微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磁性组构特征证明了区内曾发生过多期构造变形,且有两期最为显著,即早期的水平剪切和随后发生的侧向挤压。本文重点阐述上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J].
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
中国区域地质, 1996, (01) :1-3+14+5-8
[2]   安徽张八岭地区构造演化及动力学 [J].
周济元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 (04) :17-24
[3]   张八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J].
董茂兴 ;
张德宝 ;
郭坤一 .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5, (04) :45-52
[4]   岩石的磁性组构及其在岩石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J].
吴汉宁 .
岩石学报, 1988, (01) :94-98
[5]   苏皖两省前震旦纪地层 [J].
张模 .
科学通报, 1958, (04) :117-118
[6]  
安徽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M]. 地质出版社 , 荆延仁等编著, 1991
[7]  
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平移运动 .2 徐嘉炜. 华东地质 .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