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中央—地方—个体的互动与共演

被引:61
作者
丰雷
郑文博
张明辉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关键词
农地制度变迁; 中国改革; 国家治理; 共同演进; 动态分析;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9.0116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制度变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本文初步构建一个"中央—地方—个体"三者互动与共演的动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的实践。研究表明:(1)动态制度变迁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战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间扩散:地方实施创新"以及"基层变迁:个体需求反馈";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决于变迁要素(主观意识、社会需求和国内外经验)、要素权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识,三者共同决定了可选政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中央集权制下的一项政府主导的改革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够积极回应个体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给,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别引导→个体与地方探索创新→中央择优并固化为正式规则,这一互动过程使得改革能够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外部环境;二是制度矩阵中制度互补而非挤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关制度之间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达成同一政策目标,增强了政策效果。(3)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实践的证明: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设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制度缺乏适应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别是使用权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调整,进行了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补性,实施渐进且广泛的改革,制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4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81 条
[51]   没收族田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土改为中心的考察 [J].
王瑞芳 .
江海学刊, 2006, (05) :147-154
[52]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 [J].
叶剑平 ;
蒋妍 ;
丰雷 .
中国农村观察, 2006, (04) :48-55
[53]   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 [J].
周其仁 .
经济学(季刊), 2004, (04) :193-210
[54]   政府和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实证研究——以我国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为例 [J].
沈飞 ;
朱道林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 (08) :19-21+48
[55]   演化经济学的诸多含义 [J].
G.M.霍奇逊 ;
洪福海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04, (02) :138-157
[56]   新疆农业区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探析 [J].
黄建华 .
西北民族研究, 2004, (02) :55-63+104
[57]   解析农村土地市场 [J].
王小映 .
科学决策, 2004, (06) :48-51
[58]   理解演化经济学 [J].
贾根良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02) :33-41
[59]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 [J].
祝小宁 ;
李茵莱 .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 (06) :90-92
[60]   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 [J].
杨德才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4) :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