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35
作者
李晓红 [1 ]
郑玉敏 [1 ]
万里姝 [2 ]
机构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2] 丹东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自由基; 细胞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g/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促炎/抑炎细胞因子、自由基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是83.61%、6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5、10 d,治疗结束时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从治疗10 d开始,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白细胞介素13(IL-1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IL-6和ET-1在治疗5、10 d,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IL-13、SOD水平在治疗10 d、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MDA水平在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炎性氧化应激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39 / 6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出血Meta分析 [J].
包丽娟 ;
刘宁 ;
胡小娟 ;
董静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23) :22-24
[2]   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J].
卫保林 ;
曾引翠 ;
闫晋康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08) :945-946
[3]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韦廷求 .
药物评价研究, 2012, 35 (02) :124-125
[4]   阿司匹林、依达拉奉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J].
杨梅莉 .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06) :1140-1142
[5]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β和MMP-9的影响 [J].
李少明 ;
郑东 .
广东医学, 2010, 31 (13) :1742-1744
[6]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76例临床分析 [J].
苑司臣 ;
赵海涛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6) :8-9
[7]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J].
刘彦敏 ;
周国新 ;
于翠芝 ;
杨会忠 .
中国综合临床, 2009, (06) :646-647
[8]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J].
丁国美 .
上海医学, 2009, 32 (04) :337-338
[9]   治疗急性脑梗死药物依达拉奉的药理与临床 [J].
王震宇 ;
王荣富 ;
禹同生 ;
陈澍 .
安徽医药, 2009, 13 (01) :93-95
[10]   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J].
邱浩强 ;
李树浩 ;
张和耀 ;
陈松深 ;
洪浩敏 ;
李东航 ;
蔡凯兵 ;
陈绍辉 ;
金钦华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12) :126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