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短节段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螺钉应力的分布

被引:13
作者
敖俊
方国芳
冯伟
张辉
于博
薛忠林
靳安民
机构
[1]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
关键词
腰椎; 椎弓根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7.3 [骨骼手术];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背景:作者未查及生理负荷状态或接近生理负荷状态下下腰椎非融合状态时螺钉应力分布的文献报道。目的:建立L3~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前路L4/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的应力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于2008-01/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采集1名32岁男性青年自愿者的正常腰椎螺旋CT层厚0.625mm的连续水平扫描图像。方法:将CT扫描所得的数据以Dicom格式转入计算机,借助Mimics11.1软件,建立L3~5节段的几何模型。将几何模型转入Simpleware2.1软件,同时将椎弓根螺钉系统以STL格式转入Simpleware软件进行匹配,模拟L4/5椎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从而建立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6.51进行分析,在L3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模拟轴向压缩、再施加15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螺钉的应力分布。主要观察指标:椎弓根螺钉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各种生理载荷下的应力云图和峰值。结果:椎弓根螺钉在下方螺钉钉尾部应力集中明显;在各种加载运动模式中,下方螺钉钉尾部应力值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最小,在旋转时最大。结论:在模拟正常腰椎活动情况下,仅予以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情况下,螺钉疲劳断裂的部位易发生在下方螺钉钉尾部,融合相应节段可减少因螺钉应力集中引起的螺钉疲劳断裂。
引用
收藏
页码:7601 / 760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外科治疗 [J].
李光磊 ;
路世勇 ;
魏勇 ;
朱海波 ;
段强民 ;
吕云亮 ;
常西海 ;
李福东 ;
闫德强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21) :1607-1609
[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松动、断裂原因分析及对策 [J].
张继东 ;
徐卿荣 ;
胡光宇 ;
刘祖德 ;
黄平 ;
冯宇 .
上海医学, 2007, (09) :718-719+730
[3]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J].
徐宏兵 ;
孙常太 ;
文良元 ;
薛庆云 ;
黄公怡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3) :2023-2025
[4]   腰椎弓根钉固定后两种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J].
于滨生 ;
刘少喻 ;
李佛保 ;
ABUMI Kuniyoshi ;
陈柏龄 ;
龙厚清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5, (05) :511-514
[5]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术后断裂临床分析 [J].
宋富立 ;
靳安民 ;
王瑞 ;
张辉 ;
童斌辉 ;
姚伟涛 ;
闵少雄 .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06) :376-378
[6]   腰椎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研究 [J].
马辉 ;
赵杰 ;
连小峰 ;
陈志明 ;
袁健东 ;
金根洋 ;
李忠海 .
中华骨科杂志, 2007, (04)
[7]  
脊柱功能重建外科学[M]. 人民军医出版社 , (美) 詹姆斯 (James, 2007
[8]  
Biomechanical Flexion–Extension Forces in Normal Canine Lumbosacral Cadaver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Dorsal Laminectomy–Discectomy and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J] . Veterinary Surgery . 2007 (8)
[9]  
Cur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ainful Lumbar Motion Segment: Posterolateral Fusion Versus Interbody Fusion[J] . Jeremy C. Wang,Praveen V. Mummaneni,Regis W. Haid.Spine . 2005 (16S)
[10]   Failure analysis of broken pedicle screws on spinal instrumentation [J].
Chen, CS ;
Chen, WJ ;
Cheng, CK ;
Jao, SHE ;
Chueh, SC ;
Wang, CC .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05, 27 (06) :48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