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动态

被引:9
作者
尹光彩
周国逸
张德强
王旭
褚国伟
刘艳
机构
[1]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广州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针阔叶混交林; 水文学; 总有机碳(TOC);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5.0215
中图分类号
S715 [森林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2002年7月2003年7月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TOC)总量和浓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林外大气降水输入的TOC总量为41.80 kg.hm-2.yr-1,地表径流和地下水(50 cm土壤渗透水)输出分别为17.54和1.80 kg.hm-2.yr-1,输入输出之差为22.46 kg.hm-2.yr-1,系统TOC为正平衡.各类型水中TOC总量月动态基本上与大气降水月动态变化趋势一致.大气降水的TOC平均浓度为3.6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和树干淋溶后,穿透雨和树干流中TOC的平均浓度分别比大气降水中TOC浓度增加了6.10倍和7.39倍.地表径流2、5 cm和50 cm土壤渗透水中TOC平均浓度分别为12.72、7.905和3.06 mg.L-1.穿透雨和树干流中TOC浓度的月变化相似,生长季初(3月),TOC浓度开始增加,9月后逐渐下降,12月又有所回升.降水量较大的月份地表径流中TOC浓度较高.25 cm和50 cm土壤渗透水中TOC浓度无明显的月变化规律.不同树种树干流中TOC浓度差异很大.大气降水、穿透雨、25 cm和50 cm土壤水中TOC浓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规律性递减,树干流和地表径流中TOC浓度与大气降水量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除树干流和土壤水外,水文过程各分量水中TOC浓度随着大气降水强度的变化呈现规律性波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655 / 16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J].
甘海华 ;
吴顺辉 ;
范秀丹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9) :1499-1502
[2]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J].
王绍强 ;
刘纪远 ;
于贵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97-802
[3]   陆面碳循环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评述 [J].
杨昕 ;
王明星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3) :427-435
[4]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C素库及皆伐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吴仲民 ;
李意德 ;
曾庆波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杜志鹄 ;
林明献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6-9
[5]   河流碳通量与陆地侵蚀研究 [J].
高全洲 ;
沈承德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4) :52-58
[6]   Vertical transport of dissolved organic C and N under long-term N amendments in pine and hardwood forests [J].
Currie, WS ;
Aber, JD ;
McDowell, WH ;
Boone, RD ;
Magill, AH .
BIOGEOCHEMISTRY, 1996, 35 (03) :471-505
[7]  
The role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chemistr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mercury in remote Adirondack lakes[J] . C. T. Driscoll,V. Blette,C. Yan,C. L. Schofield,R. Munson,J. Holsapple.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 . 1995 (1)
[8]   The effects of organic carbon on acid rain in a temperate forest in Japan [J].
Inagaki, M ;
Sakai, M ;
Ohnuki, Y .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5, 85 (04) :2345-2350
[9]   SOURCES AND SINKS OF DISSOLVED ORGANIC-CARBON IN A FORESTED SWAMP CATCHMENT [J].
DALVA, M ;
MOORE, TR .
BIOGEOCHEMISTRY, 1991, 15 (01)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