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对断陷盆地沉积迁移的控制——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盆地性质

被引:12
作者
汪劲草 [1 ]
胡勇 [2 ]
刘云田 [2 ]
机构
[1]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石油分公司
关键词
箕状断陷盆地; 旋转正断层; “鱼鳞式”构造; 早、中侏罗世; 柴达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盆-山耦合关系、地震剖面解释及盆地沉积特征,认为早侏罗世柴达木为箕状断陷盆地,具“南断北超”性质,中侏罗世亦为箕状断陷盆地,具“北断南超”性质。昆仑山北缘正断层与阿尔金左行、鄂拉山右行走滑断裂,分别控制了早侏罗世柴西、柴东箕状断陷盆地;随着昆仑山隆升向北扩展,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逐渐旋转上凸,柴南早侏罗世地层逐渐剥蚀而缺失,仅残存于柴北缘鄂博梁、冷湖构造带等地区。下侏罗统与基底接触带发育的“鱼鳞式”构造,为地壳不均匀隆升时,多世代旋转正断层先后切割所致。柴西南隆升导致中侏罗世地层向北、北东迁移,并出现反向箕状断陷盆地。因此,柴达木早—中侏罗世箕状断陷盆地的反向与沉积迁移,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由水平拉张转换为垂向隆升并向北扩展的地质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141 / 11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 [J].
曹国强 ;
陈世悦 ;
徐凤银 ;
彭德华 ;
袁文芳 .
中国地质, 2005, (01) :33-40
[2]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 [J].
汤良杰 ;
张一伟 ;
金之钧 ;
贾承造 .
地质通报, 2004, (03) :254-260
[3]   秦昆结合区两期基性岩墙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孙延贵 ;
张国伟 ;
王瑾 ;
詹发余 ;
张智勇 .
地质学报, 2004, (01) :65-71
[4]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周建勋 ;
徐凤银 ;
胡勇 .
石油学报, 2003, (01) :19-24
[5]   青藏高原北缘中生代伸展构造40Ar/39Ar测年和MDD模拟 [J].
陈宣华 ;
尹安 ;
George E.Gehrels ;
王小凤 ;
Eric S.Cowgill ;
Marty Grove ;
T.Mark Harrison ;
陈正乐 .
地球学报, 2002, (04) :305-310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梁慧社 ;
李晓清 ;
殷进垠 ;
朱德丰 ;
刘立群 .
地学前缘, 2000, (04) :477-486
[7]   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J].
葛肖虹 ;
刘俊来 .
岩石学报, 2000, (01) :59-66
[8]   放射虫等生物群在非史密斯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以东昆仑阿尼玛卿混杂岩带为例 [J].
张克信 ;
黄继春 ;
殷鸿福 ;
王国灿 ;
王永标 ;
冯庆来 ;
田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42-550
[9]   柴达木侏罗系的构造层序及前陆盆地演化 [J].
夏文臣 ;
张宁 ;
袁晓萍 ;
孟科 ;
张兵山 ;
彭晓群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3) :3-10+25
[10]   重新认识柴达木盆地力争油气勘探获得新突破 [J].
翟光明 ;
徐凤银 .
石油学报, 1997, (02)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