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被引:33
作者:

于严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郭正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海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有机碳库;
空间变化;
耕作土壤;
中国;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6.06.016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略有增加。其中,华北黄淮海潮土和褐土区、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和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增幅分别达19%(0.24 kg/m2)、14%(0.29 kg/m2)和16%(0.29 kg/m2);相反,云南砖红壤区、东北和内蒙的黑土和黑钙土区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分别达27%(1.01 kg/m2)和3%(0.11 kg/m2)。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和黄绵土区,山西北部的褐土区、新疆西北部的灌耕土区没有明显变化。两时段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带总体一致,但20年间有机碳含量变化与80年代初的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低值区增加与近年来农田轮作、施肥和灌溉面积增加等农作措施的改善有关,而高值区的下降则与耕作时间短、强度大和初始含量高有关。根据现有耕作土壤与未耕作状态的碳损失状况估算,如果能在未来30~50年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恢复50%,则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可能具有约51%、26%、7%、17%和30%的增长空间,指示我国耕作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4) : 384 - 393潘根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2] 华北平原高产粮区土壤碳储量与平衡的模拟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05) : 27 - 32王立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北京邱建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北京
- [3] 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模拟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8) : 1166 - 1171邱建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王立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唐华俊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李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Changsheng Li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4] 中国东北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库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J]. 土壤通报, 2004, (04) : 401 - 407韩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王效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曹志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邹德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孙宏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朱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周宝库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 [5]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02) : 238 - 244左洪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胡隐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6] 20年来我国潮土区与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对比研究[J]. 土壤通报, 2004, (02) : 102 - 10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凤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汪景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王秋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王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
- [7]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11) : 1312 - 1317沈雨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黄耀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宗良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张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刘林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8]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模拟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4) : 91 - 93邱建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唐华俊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 [9] 辽宁省农田土壤碳库分布及变化的模拟分析[J]. 生态学报, 2003, (07) : 1321 - 1327韩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王效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曹志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邹德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 [10]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 地理研究, 2003, (03) : 380 - 388俞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Scott Rozelle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Loren Brandt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