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被引:10
作者
戴全厚 [1 ]
刘国彬 [2 ]
薛萐 [2 ]
余娜 [1 ]
张超 [2 ]
兰雪 [1 ]
机构
[1] 贵州大学林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撂荒地; 土壤活性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的坡耕地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较低,土壤碳库处于高速低效率运转;撂荒后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 a时,TOC、LOC和NLOC分别较坡耕地增加169%、144%和201%,为侧柏林的35%、39%和33%;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较坡耕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达到169%和117%,仅为侧柏林的35%和42%。表明坡耕地撂荒后,土壤碳库转化效率逐步提高,土壤管理经营更趋于健康科学,但相对于破坏前天然林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非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生态恢复过程土壤质量演变的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 [J].
戴全厚 ;
刘国彬 ;
薛萐 ;
翟胜 ;
李小利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61-64+77
[2]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J].
苏静 ;
赵世伟 ;
马继东 ;
杨永辉 ;
刘娜娜 .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03) :50-52+179
[3]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6) :68-70+83
[4]   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J].
徐明岗 ;
于荣 ;
王伯仁 .
土壤肥料, 2000, (06) :3-7
[5]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 [J].
沈宏 ;
曹志洪 ;
胡正义 .
生态学杂志, 1999, (03) :33-39
[6]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7]   Dynamics of bacterial populations in relation to carbon availability in a residue-amended soil [J].
Hu, SJ ;
van Bruggen, AHC ;
Grünwald, NJ .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9, 13 (01)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