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性变通:制度变迁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以S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变革为例

被引:8
作者
黄毅 [1 ,2 ]
机构
[1]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 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
关键词
组织场域; 制度变迁; 制度同形; 变通; 制度能动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06 [学派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研究中,本土学者提出了"变通"的概念,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原有制度仍具合法性、但其组织目标已经发生变化的科层组织,本文将其称之为"解构性变通"。但还有一种情况,即发生在制度周期的交替过程中——新制度被制定出来并开始实施以后,在新制度被落实(即再制度化)的过程中发生的变通现象。这里,变通的目的是指向组织的新目标,而且,这个新目标被假定为与新制度的实施方向是一致的,即在再制度化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变通行动,本文称之为"建构性变通"。本文通过对S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变革的研究,进而具体分析了在新制度的实施阶段,制度的执行者通过补偿性行动、补偿性制度、制度性酌情和合情性行动等机制来保证新制度的落实。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2+72 +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 [J].
刘玉照 ;
田青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4) :133-156+245
[2]   宪法变通与地方试验 [J].
张千帆 .
法学研究, 2007, (01) :63-73
[3]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 [J].
李汉林 ;
渠敬东 ;
夏传玲 ;
陈华珊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1) :94-108+207
[4]   突破与规制:中国立法变通权探讨 [J].
宋方青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1) :64-70
[5]   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 [J].
周雪光 .
社会学研究, 1999, (04) :28-45
[6]   宪法实施灵活性的底线——再与郝铁川先生商榷 [J].
童之伟 .
法学, 1997, (05) :16-18
[8]   “良性违宪”不宜肯定——对郝铁川同志有关主张的不同看法 [J].
童之伟 .
法学研究, 1996, (06) :19-22
[9]   论良性违宪 [J].
郝铁川 .
法学研究, 1996, (04) :89-91
[10]  
规则的动态演变[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詹姆斯·马奇(JamesG.March),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