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水系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24
作者
宋静宜 [1 ,2 ]
傅开道 [1 ,2 ]
苏斌 [1 ,2 ]
黄启胜 [3 ]
黄江成 [1 ,2 ]
张继来 [1 ,2 ]
机构
[1]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2]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
[3]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西双版纳分局
关键词
澜沧江水系; 重金属; 单因子指数法;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流域内矿山开采引起的河流系统重金属污染是流域开发及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水系底沙沉积物为介质,考察其干流及11条主要支流的5种重金属元素铜(Cu)、砷(As)、铅(Pb)、锌(Zn)和铬(Cr)含量的空间变化,并综合采用了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澜沧江干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结果显示:(1)澜沧江水系自上游至下游,底沙重金属含量呈减弱趋势,但各支流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较大;(2)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最上游的旧州断面因区域背景值较高而致使As、Pb呈现重污染。支流黑惠江河口的As及勐戛河的Cu为重污染,沘江断面的Pb、Zn污染指数最大,属严重污染。其它干支流样点除了少数重金属元素有中度污染外,均为无污染状态;(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指出,干流旧州断面的As及支流沘江断面Pb的Eir值较高,其它各采样点值均未超出40,且各支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均小于150,属于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围。本研究对澜沧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底沙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干流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各支流主要污染物,为澜沧江干支流的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89 / 3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1]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wastewaters: A review. FENGL AN F,WANG Q.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2011
[2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在典型污染行业土壤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J].
赵沁娜 ;
徐启新 ;
杨凯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111-116
[23]   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研究及环境意义 [J].
张丽洁 ;
王贵 ;
姚德 ;
段国正 .
海洋地质动态, 2003, (03) :6-9+3
[24]   澜沧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成因分析 [J].
李丽娟 .
地理学报, 1999, (S1) :127-132
[25]   应用多变量脸谱图进行河流与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综合对比研究 [J].
刘文新 ;
栾兆坤 ;
汤鸿霄 ;
不详 .
环境化学 , 1997, (01) :23-29
[26]   应用回归过量分析法评价太子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J].
贾振邦,于澎涛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04) :451-459
[27]   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 [J].
何大明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5, (01) :5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