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被引:18
作者:
刘永前
[1
]
方小敏
[1
,2
]
宋春晖
[2
]
李立立
[2
]
程彧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盆地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心
[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六盘山;
新生代;
构造旋转;
高原隆升变形;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9.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新生代时期,海原-六盘山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控制的青藏高原最东北缘六盘山地区山前盆地群,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通过六盘山地区丁家二沟剖面的精细古地磁研究发现,白垩纪结束后至中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23°的长期顺时针构造旋转,并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可能于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9°的顺时针旋转、早渐新世晚期顺时针快速旋转约9°、早中新世初顺时针快速旋转约5°,同时它们也被地层变形侵蚀和沉积演化所记录,说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峰最迟在约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就已经达到六盘山地区。这比目前普遍认同的六盘山地区变形隆升是青藏高原隆起中最晚形成(第四纪以来)的观点早了至少3千多万年,它为深入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8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