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轻声

被引:17
作者
李树俨
机构
[1] 韶关学院中文系广东韶关
关键词
音系; 轻声; 变音; 类型; 原因; 语汇化; 句法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7 [方言];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对把轻声分为“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的观点提出商榷。在比较了许多方言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轻声是在字组中只有前字调类控制整个调式而后字失去了原调,其调类在连调中被中和的现象。是否是轻声,不能拿北京话轻声的声学表现作简单的比附。同时,轻声不是纯语音化的音变,而是受语义条件控制的变音。文章推测,汉语方言的轻声经历了由音系底层向音系表层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为上海、万荣、北京三种类型。从字本位的观点看,轻声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以两字组为主编码取代单字编码格局,其中的单核结构是产生轻声的温床,叫语汇化轻声;二是因字而生句,实字虚化,特别是新兴语气字是成句的必要条件,叫句法化轻声。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 [J].
鲁川 .
语言科学, 2003, (04) :7-20
[2]   音节的音义关联和汉语的变音 [J].
徐通锵 .
语文研究, 2003, (03) :1-8
[3]   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 [J].
魏钢强 .
方言, 2000, (01) :20-29
[4]  
基础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徐通锵著, 2001
[5]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洪君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