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踪迹、可能性与问题

被引:5
作者
李祖德
机构
[1]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非虚构; 写作主体; 研究者; 文学共同体; 中国当代文学;
D O I
10.16566/j.cnki.1003-5672.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一、新"写作主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可能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虚构的反意词不是‘真理’,而是‘事实’或‘时空中的存在’。"(1)如是观之,所谓"非虚构小说/文本/文学/写作"(本文简称"非虚构")强调的正是文学的现实性维度与真实性品质。我们据此也可从逻辑上划出"非虚构的"与"虚构的"两大文学/文本的范畴。新世纪中国文学"非虚构"浪潮的崛起,便引发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非虚构”文学的内涵及风险 [J].
龚自强 .
长江文艺, 2016, (19) :135-138
[2]   “非虚构”的叙事伦理与理论问题 [J].
李云雷 .
长江文艺, 2016, (19) :128-131
[3]   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 [J].
李松睿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6, (04) :27-35
[4]   非虚构是个伪命题 [J].
子干 .
文学自由谈, 2016, (01) :144-146
[5]   “非虚构”:一个亟待厘清的范畴 [J].
徐勇 .
山花, 2016, (01) :114-117
[6]   中国报告文学不是美国的“非虚构”写作 [J].
尹均生 .
中华文化论坛, 2015, (01) :46-48
[7]   令人惆怅的非虚构 [J].
张宏图 .
百家评论, 2014, (05) :14-20
[8]   “非虚构写作”:作秀般的喧哗与骚动 [J].
石华鹏 .
文学自由谈, 2011, (05) :36-39
[9]   何为“不可靠叙述”? [J].
申丹 .
外国文学评论, 2006, (04) :133-143
[10]  
留言[J]. 人民文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