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踪迹、可能性与问题

被引:5
作者
李祖德
机构
[1]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非虚构; 写作主体; 研究者; 文学共同体; 中国当代文学;
D O I
10.16566/j.cnki.1003-5672.2017.05.001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一、新"写作主体"与"文学共同体"的可能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虚构的反意词不是‘真理’,而是‘事实’或‘时空中的存在’。"(1)如是观之,所谓"非虚构小说/文本/文学/写作"(本文简称"非虚构")强调的正是文学的现实性维度与真实性品质。我们据此也可从逻辑上划出"非虚构的"与"虚构的"两大文学/文本的范畴。新世纪中国文学"非虚构"浪潮的崛起,便引发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4 / 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表意的焦虑[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陈晓明著, 2002
[12]  
文学理论[M]. 三联书店[美]韦勒克(R·Wellek), 1984
[14]   对于新时期非虚构文学的反思 [J].
王晖 ;
南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1) :64-70
[15]   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非虚构文学批评之二 [J].
南平 ;
王晖 .
文学评论, 1987, (01) :35-43+4
[16]   所谓“非虚构小说” [J].
董鼎山 .
读书, 1980, (04) :133-136